▲患者術前鼻中隔彎曲如同骨刺般,幾乎與下鼻甲黏在一起,造成氣流阻塞,經矯正鼻中隔後氣道變寬,呼吸也順暢了。
▲嚴重鼻中隔彎曲與下鼻甲緊貼因此導致嚴重鼻塞難以呼吸,矯正後已明顯改善鼻閥的通暢度,原本的鼻過敏導致的鼻黏膜蒼白也變成正常的黏膜。
▲患者的術前鼻黏膜十分蒼白水腫,且嚴重的鼻中隔彎曲還有下鼻甲肥大,造成鼻塞與打呼嚴重,經過矯正鼻中隔彎曲與黏膜下鼻甲部分切除手術後,氣道變寬,鼻黏膜敏感蒼白也改善了。
▲此案例於其他醫學中心,接受鼻中隔彎曲治療後(左圖)仍呈現歪斜,且造成鼻黏膜沾黏的問題,因此術後鼻塞變的更加嚴重,經過陳鏘文醫師矯正後(右圖)鼻中隔已經變直、同時也解決鼻黏膜沾黏問題,不再飽受鼻塞之苦。
※以上鼻中隔彎曲手術案例皆經過當事人同意露出。手術情況依個案有所不同。
鼻中隔彎曲的矯正,大部分的文獻或報告,多著重在把鼻中隔黏膜皮瓣剝離後,將歪斜的鼻中隔軟骨或硬骨移除塑形後再復位,或更有甚者會將雙側黏膜皮瓣多處加以縫合固定,以降低術後血腫的情況,並達重建塑形之目的,此法或可處理大部分鼻中隔彎曲病患。
但對於嚴重鼻中隔彎曲病患,或術中出血量較多病患卻仍存在兩大隱憂。首先,對於一些嚴重鼻中隔彎曲病人或嚴重過敏的病患,在鼻中隔最彎曲處常伴隨鼻中隔黏膜增生,若只將鼻中隔軟骨硬骨重整塑形,而忽略人體原本既有的黏膜記憶,這重要因素,常常會發現患者在術後原本增厚的鼻中隔「黏膜彎曲」,依舊存在造成患者仍存有鼻塞不適現象。
此外若患者在術中有極嚴重出血情況,雖多層面多次縫合,有時病患一打噴嚏,一出力仍會造成不可預期的出血狀態,且某些縫合固定的線頭甚至會因此崩解裂開,進而造成鼻中隔血腫、發炎或穿孔現象。
而此法著眼於除了骨架結構調整外,亦須將多於肥厚的黏膜作有效的切割形塑,並加以重新縫合,其目的是有效消除原本鼻中隔黏膜記憶,並預防性建立血腫引流渠道,達到最佳改善的情況。如同古代大禹治水,「切塑」是調控病患積血引流管到並移除彎曲鼻骨和鼻黏膜,而「縫整」則是控制出血並重整鼻骨及黏膜外觀,達到重建引流又止血的效果。
但此法成功最大要訣在於需要有經驗的鼻科醫師,適度控制切塑位置避免造成同一區塊鼻中隔雙側黏膜傷口形成,以避免造成鼻中隔永久缺口的可能性,同時又必需要熟練內視鏡縫合技巧,能在鼻腔狹小空間下作最佳的調整縫合。手術方法雖較為複雜,但有經驗醫師多能在30分鐘內完成,且出血量多能控制在50c.c.以下。
鼻中隔是由軟骨及硬骨所組成的一個板子將鼻子分成左右兩邊原則上它是置於正中央在小時後可能因為外力造成兩邊生長不平均慢慢的板子就逐漸彎曲了大部分的人或多或少鼻中隔有彎曲但不見的會有症狀外觀也不一定歪斜。
一般在嚴重的鼻中隔彎曲或是鼻中隔彎曲合併下鼻甲肥厚才會有鼻塞的症狀,也有些人因先天或外傷造成外觀變形,導致嚴重鼻中隔彎曲;鼻中隔彎曲會改變鼻腔氣流讓呼吸不順造成鼻塞影響睡眠、工作與生活品質;如果無法以藥物治療,往往需藉由手術的方式才能有效解決鼻塞的問題。
鼻塞根據研究雖然沒有立即的生命危險但長期因鼻塞讓身體處於低血氧的狀態的確是健康的慢性殺手患者常常因缺氧讓自己精神無法集中記憶力減退過動等依目前醫學研究長期鼻塞導致缺氧的情況下會增加心血管的負擔進而增加心血管及腦部疾病的風險。
▲鼻中隔示意圖。
▲鼻中隔彎曲常合併肥厚性鼻炎,造成主鼻道空間狹小,影響氣流因而有鼻塞的現象產生。
約有35%左右鼻中隔彎曲患者,會出現鼻塞症狀:還可能導致頭腦沉重、睡眠障礙、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頭痛、鼻音、嗅覺障礙等;嚴重者甚至會影響睡眠、工作與生活品質。
嚴重鼻中隔彎曲的患者,有時會造成打鼾,甚至於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所以打鼾患者除了口腔結構外,鼻部問題常是主要的因素。
持續性鼻塞
造成頭腦沉重、睡眠障礙、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頭痛、鼻音、嗅覺障礙等;嚴重者甚至會影響睡眠、工作與生活品質。
反覆性流鼻血
鼻中隔彎曲處造成病患反覆性流鼻血。發生在偏曲之凸面、骨棘或骨脊的頂尖部,此處粘膜薄。常受氣流和塵埃刺激易發生糜爛而出血。
打鼾 / 睡眠呼吸中止
鼻中隔彎曲引起氣流不對稱或不順而導致打鼾或睡眠呼吸中止的現象。
鼻源性頭痛
鼻中隔彎曲造成骨刺的現象(Septal spur),引起鼻源性頭痛。
為了鼻竇手術獲得較佳手術視野
處理歪鼻
單純鼻中隔彎曲若無症狀通常不必理會,當鼻中隔彎曲已產生上述的不適症狀時,一般會先使用內含抗組織胺及去充血劑的口服藥,對於嚴重鼻塞患者而言效果通常有限,因為口服藥只能減輕黏膜的腫脹,但對嚴重彎曲的鼻中隔軟骨並沒有作用。若經藥物治療無效時,即可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鼻中隔彎曲手術( Septoplasty),約略可分為:
1.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Submucosal resection)。
2.鼻中隔旋轉繞道術 (Swinging door maneuver) 。
3.軟骨切痕縫合術(Scoring & Sutures)。
1.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Submucosal resection)
最常用的是Killian鼻內切法(Killian approach),在離鼻中隔尾端約10mm的後方切開,剝離軟骨膜後除去彎曲的軟骨。在手術中要保留L型的鼻中隔軟骨( L strut),意思是在鼻中隔上部及尾端部分,留下厚度約1公分左右的樑跟柱,如此一來才有足以支持結構的力量,以防止塌鼻發生。此法方便取出後端彎曲的鼻中隔,但對於最前端的鼻中隔彎曲卻很難矯正。 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Submucosal resection): 剝離軟骨膜後,除去彎曲的軟骨,再輔以多重微創縫合法,將鼻中隔兩邊黏膜皮瓣縫合固定,另外兩邊下鼻甲肥厚性鼻炎,會進行微創性下鼻甲成型手術。如此鼻道氣流暢通及穩定,鼻塞與打呼的問題也能大幅改善。
▲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Submucosal resection),是常見的鼻中隔矯正手術。在手術中要保留L型的鼻中隔軟骨( L strut),意思是在鼻中隔上部及尾端部分,留下厚度約1公分左右的樑柱,才有足以支持結構的力量,以防止塌鼻發生。
▲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Submucosal resection):
2.鼻中隔旋轉繞道術 (Swinging door maneuver)
主要解決「尾端鼻中隔彎曲」即是將鼻中膈軟骨從一端旋轉至另一端。在有些案例中,若是鼻中隔過長,可適量修剪部分軟骨後(不宜過多),再將鼻中隔置中固定。當然此術式需要由經驗豐富的專業鼻科醫師來操作。
▲鼻中隔旋轉繞道術(Swinging door maneuver)是結構重建的技術,即將尾端鼻中隔軟骨由脫垂的一側,移到中間的位置並加以固定。另外有國外醫師Dr. Shah提出只需將軟骨從一側旋轉至對側即可達到相同的效果。
3.軟骨切痕縫合術(Scoring & Sutures)
主要解決「尾端鼻中隔彎曲」。在一些案例中,除了鼻中隔旋轉繞道術外,可以輔以尾端軟骨的切痕及縫合(scoring & suture)來增加鼻中隔的直度與強度。必要時會再拿取出的鼻中隔軟骨(Harvested septal cartilage graft)做成支架板來加強鼻中隔的穩定度。
▲軟骨切痕縫合術(Scoring & Sutures)是利用將尾端的軟骨切痕及縫合(scoring & suture)方式來增加鼻中隔的直度與強度。必要時會再拿取出的鼻中隔軟骨(Harvested septal cartilage graft)做成支架板來加強鼻中隔的穩定度。
手術的適當年齡一般是鼻中隔發育成熟的青春期以後。但由於外傷出現嚴重鼻塞時,可以考慮同時進行鼻中隔矯正及鼻整形手術,好處是除了拿下來的鼻中隔軟骨可以同時當作是鼻整形的材料也可以同時讓萬觀及功能同時改善。
原則上大部分一次性解決。
鼻腔內局部麻醉或可舒眠麻醉
約20~30分鐘。
可能併發症與發生機率及處理方法(包含如下但不在此限)
1.較常見狀況為:
(1)流鼻血(最常見情況,藉由鼻內填塞大多能自行止血)
(2)口水或痰中帶有血性分泌物。
(3)口乾、喉嚨痛、頭痛。
(4)溢淚、淚有血絲或眼球疼痛。
2.較少見狀況為:
(1)鼻中隔血腫或膿腫。
(2)鼻中隔穿孔。
(3)發燒或傷口感染。
(4)術中或在術後移除鼻填塞時,因緊張或疼痛誘發迷走神經反射。
3.極少有以下狀況:
(1)嗅覺障礙。
(2)鼻外觀變化如:鼻背塌陷、鼻尖下垂。
(3)其他較少見之併發症,如:鼻中隔血腫或膿腫(以用外科引流術〈drainage〉和填塞以及靜脈注射抗生素來進行治療)、細菌毒素休克症候群、顱內併發症(如氣腦症、腦脊髓液滲漏)、藥物過敏或手術壓力所引起的風險。
△術前六至八小時禁止任何食物及飲水。
△手術方式採局部麻醉,返室後若無不適即可進食;建議採溫冷、軟質或流 質飲食。
△術前兩周禁止服用阿斯匹靈。
(一)飲食方面
△請按時服藥。
△多攝取水分及蔬菜、水果。
△勿攝取過熱食物或飲食。
△勿攝取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或酒精性飲料) 。
△暫勿進補(如:人蔘、薑、中藥等) 。
(二)生活方面
△手術後勿過度勞累或熬夜
△手術後勿任何運動(跑步、打球)及需「過度出力」之行為
△手術後採半坐臥姿勢,以促進引流、改善不適方便呼吸。
△手術後1週內鼻部給予冰敷,以減輕疼痛、腫脹及出血。
△盡量以冷水或溫水沐浴及洗臉,切勿洗熱水。
△鼻部外觀腫脹,傷口疼痛及頭痛、眼球脹痛、眼框周圍疼痛、下眼窩腫脹瘀青、 淚液增加、口腔喉嚨乾燥疼痛、耳朵內疼痛皆是術後常見之反應。
△手術後一個月內避免提重物、進行激烈運動、泡過熱之熱水澡、擤鼻涕、 坐飛機、潛水等。
△請遵照醫師交代之術後衛教注意事項,每周門診定期追蹤,以清除痂皮、 分泌物,視傷口復原情形,可能需持續追縱至術後約3-5週。